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它们不仅是民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更是法治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油布伞,作为泾县极具代表性的非遗手工艺制品,正在法治的浸润下,焕发出别样的光彩。
“孤坑名伞最宜春,风雨连旬不恼人。”泾县油布伞的制作约起于宋元,兴于明清。它以当地朝阳山岗中五年以上老毛竹做伞骨、精选上等硬材做伞芦、丝绸或宣纸经天然桐油及辅料熬制后涂于伞面,大小工序百道。唯有道道不含糊,才能轻便美观、诗画兼具。
然而,随着现代“洋伞”的冲击,目前泾县地区仅存昌桥乡孤峰村国民油布伞厂一家仍保留着这项传统工艺。
虽寒风凛冽,但“晴空碧胜蓝”,群山不失萧条。日前,泾县法院干警们早早来到了这里,在制伞师傅的引领下,看各式各样的伞花将宁静的小山村装点得分外耀眼。
朝阳时分,当第一缕阳光穿过瓦片缝隙,那闪烁的光影宛如跳动的乐符,演奏着生命的乐章。这时,制伞师傅轻柔地拿起一把油布伞,介绍着它的由来。而干警们,也在倾心聆听的基础上,思考着如何用法治的力量更好地保护这一传统非遗技艺。
在法治的语境下,泾县油布伞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这把伞,以布、纸为“媒”,着情怀“泼墨”,五色丝绒线肆意穿梭于伞骨间,支撑着惊艳时光的东方之花,诉说着“千年雨中花”的非遗故事,更绽放着法治中国的温暖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