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年关,薪资支付、客户回款,不少企业都面临着资金周转的多重压力。近日,宁国市法院以案件纠纷实质化解为发力点,转变调解思路,依法灵活解保,成功化解了一起涉企买卖合同纠纷案件,最大限度保障了双方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 将案件“两难”转变为“保民生”和“护营商”的“双赢”。
据悉,安徽某材料公司一直为上海某物资公司提供织物材料。因供应的部分产品存在色差,材料发往韩国后,客户不满退货,给物资公司带来清关、运输等多方面损失。案件于12月初立案后,依据原告物资公司的申请,宁国市法院依法对该材料公司采取保全措施。收到保全裁定后,材料公司找到案件法官,表示因账户冻结,其公司账户资金难以运转,职工工资正常发放也成了问题。
急企业之所急,应企业之所盼,承办法官立即对该材料公司开展线下调查。经了解,材料公司所述情况属实,且该公司为本市招商引资项目,一直以来经营效益良好。为帮助该企业渡过难关,承办法官积极与原告物资公司联系沟通,争取理解和支持,解除了对被告公司银行账户的部分保全措施,确保该公司部分资金流转及工资发放。
“大家都是开公司的,临近年关,都有自己的难处。您看对方公司也体谅了你们,解除了部分财产保全。现在大家主要还是在损失金额上有较大的歧义,这都是可以商量的。案件再拖下去,对两个公司的生产经营都会有影响,不妨大家都各退一步?”庭审过程中,因赔偿金额问题,双方再次“不欢而散”。但考虑到案件继续僵持下去,对两公司都将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庭后,承办法官再次与双方代理人联系,询问双方意见,并逐项分析利弊。最终,在承办法官的积极促成下,双方达成和解,材料公司支付物资公司赔偿款19万元。同时,承办法官第一时间解除了剩余财产的保全措施,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双方企业诉求,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
资金是企业的生命线。涉诉过程中,往往由于企业账户被冻结导致无法正常开展生产经营,极易发生“案件结了,公司垮了”的情况。本案中,承办法官从兼顾双方利益和优化营商环境的角度出发,以灵活解保促成调解,推进双方实现共赢,根本上化解企业烦忧,真正做到了“案结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