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报道
《宣城日报》专版整版刊发——宣州区人民法院:法治“活水”助企业“破”局重生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24-09-27 17:12:32 打印 字号: | |

法治“活水”

助企业“破”局重生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近日,宣州区人民法院破产审判团队到破产重整成功企业安徽汇昌新材料有限公司开展案件回访,只见生产车间内,机器开足马力,工人忙碌不休,产品在流水线上穿梭;车间外,进出的货车络绎不绝,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然而,就在7年前,汇昌公司曾一度深陷负债泥潭,面临1.046亿元债务危机。股东撤资、群体诉讼、账户被冻结、工厂停工,一时间该公司如大厦将倾,不得不向法院申请破产重整。

濒临绝境的企业何以能蝶变重生?这背后离不开破产审判府院联动和宣州区法院积极完善破产程序启动机制、破产企业识别机制及破产重整、预重整、和解等配套制度所付出的探索努力。

承办法官详细聆听汇昌公司负责人介绍公司发展前景


承办法官深入汇昌公司车间了解重整后的经营状况

山穷水尽:“一潭死水”濒临破产

安徽汇昌新材料有限公司是宣城高新区的一家高新技术企业,主要经营保温、绝热泡沫玻璃系统、防腐绝热材料的研发、制造、销售及辅助材料销售等业务。公司以废旧玻璃为主要原材料,生产出来的产品具有防腐、防水、保温、高抗压、耐老化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建筑与石油化工等工程项目。其关联公司安徽汇昌防腐绝热安装有限公司则承接汇昌公司业务的工程施工、安装及维护。

危机出现在2015年,由于资金链断裂,加之所属行业利润回报周期长、公司经营扩张成本等因素,企业陷入连环债务危机,长期的停产、半停产状态导致大量到期债务无法偿还,银行抽贷、账户被查封随之而来,债务诉讼接踵而至,职工连续多月发不出工资,企业生产经营陷入困境。

“虽然遇到困境,但也不能坐以待毙,经过多方问询,我发现可以向法院申请破产重整程序,寻找战略投资人注入资金,重新盘活企业。”汇昌公司董事长许勇根说道。

在此背景下,2016年3月,两公司向宣州区人民法院申请破产重整。经审查,汇昌公司和汇昌防腐绝热安装公司已不能清偿到期债务,且有明显丧失清偿能力的可能,两公司已具备重整条件,可以裁定受理两公司的破产重整申请。

经过实地走访调查,承办法官发现虽然上述两公司因前期经营、管理存在问题引发债务危机,但两公司整体作为保温防腐绝热行业的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其知识产权、技术专利具有极大经济价值,如果两公司分别进入破产重整,难以维护其整体营运价值,债权人亦无法得到有效清偿,对当地经济发展也是一种巨大损失,法院决定将两公司合并重整,全力推进破产处置工作。


承办法官与政府相关负责人、管理人共同研讨汇昌公司重整方案

柳暗花明:引入“活水”枯木逢春

“病情”虽然确定了,但若想“妙手回春”实现企业的涅磐重生,并非易事,承办法官为此积极奔走、尽心竭力。

“民营企业破产重整在宣州区法院尚属首次,没有成功经验可供借鉴,我们算是摸着石头过河、边学边干。”承办法官说道。作为该院受理的首个破产重整案件,院领导高度重视,甄选3名商事审判经验丰富的法官组成破产合议庭进行审理,并指定“政府领导+律师+会计师事务所”组成的清算组担任破产管理人,院长、分管副院长定期听取案件进展汇报,及时进行业务指导,统筹协调解决遇到的困难,全力支持案件的审理工作。

但最终能否重整成功,重整计划的拟定至关重要。许勇根对公司产品的技术含量、市场前景及公司运营团队充满信心,他坚定地表示,只要再给他一次机会,他一定能带领公司起死回生。此外,为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宣州区法院合议庭第一时间批准同意汇昌公司恢复生产,充分发挥破产重整“保护”功能,所有债务停止计息,让企业能够无后顾之忧地“轻装上阵”。同时,合议庭指导管理人切实履行职责,督促企业减少不必要的人力资源,最大限度降低生产成本,尽快实现盈利,让债权人能够看到希望,为下一步顺利通过重整方案做准备。

“汇昌公司不仅债权人众多,债权金额巨大,而且债权人类别非常复杂,涉及职工、材料商、建筑商、银行、金融担保机构、民间借贷等多种债权。尤其是当时临近年关,职工债权人的情绪疏导及稳控工作尤其重要,如果处理不当,极可能引发群体性纠纷。”承办法官回忆道。破产重整程序启动后,共有204名债权人申报债权,债权总额高达1.046亿元,其中职工债权人138人共计128万余元。承办法官不辞辛劳同管理人一起,通过多轮电话沟通、联席会议、实地走访,逐步取得了职工的理解和支持。

2016年6月25日,经过周密的部署和准备,第一次债权人会议召开,顺利通过了《财产管理方案》《债权人委员会组织方案》《债权人委员会选任方案》等,选出债委会成员,为破产重整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一次债权人会议

2017年2月10日,宣州区法院顺利召开了第二次债权人会议,债权人对重整计划(草案)进行表决,最终担保债权组、职工债权组、税务债权组、普通债权组及出资人组均表决通过了《重整计划(草案)》。2017年3月,法院裁定批准汇昌公司重整计划,设定执行期限和管理人监督期限为五年。据了解,该重整计划采用“现金清偿”和“债转股”等多种债权清偿方式,其中担保债权组、职工债权组、税务债权组、普通债权组全部清偿,并对普通债权设置小额债权;选择债转股的,按100%比例债转股,选择现金清偿的,其中普通债权10万元以内全额清偿,超过10万元部分按40.73%比例分五年清偿。这个清偿比例在同类其他破产重整案中属较高比例,获得了绝大部分债权人的认可。


债权人会议现场

然而,受各种因素影响,直至重整计划执行期限将至,方案却并未完全实施到位,2021年3月,汇昌公司只得向法院申请延长期限。为了帮助汇昌公司渡过难关,在政府相关部门和宣州区法院领导的支持和协助下,破产审判团队一方面与破产管理人复盘整个计划,在综合考量后,裁定将汇昌公司重整计划执行期限和监督期限延长至2022年9月13日。另一方面,又考虑到众多债权人的利益,对情绪激动的债权人耐心劝解,积极疏导,同时告知企业负责人解决问题的态度需诚恳,不能逃避责任,积极争取债权人的理解和支持。

“破产企业能否重整成功,找到投资人至关重要,新投资人不但要与该行业有较强的关联度,而且必须有雄厚的资金与技术实力。”承办法官介绍道。为切实推进两公司实质合并重整,宣州区法院不仅线上公开招募投资人,还在线下组织召开听证会,听取潜在投资人及各方债权人的意见建议,并重点从投资资金金额、营业范围是否匹配,是否能延续企业产品的生产和经营,重整计划草案是否具备可行性等方面进行认真审查。

面对引资难的困境,宣州区法院依托“府院联动”机制,借助宣城市政府招商引资平台,扩大破产资产信息发布、接收渠道,吸引意向投资人,多次会同区政府、高新区管委会会商研判,指导管理人面向全国公开招募投资人。随之,先后有6家潜在投资者提出重整投资计划,但办案团队发现他们的经营能力、投资实力、行业熟悉程度等都未达预期,均不能保证重整计划顺利实施,最后均淘汰出局。

就在重整程序陷入胶着之际,汇昌公司负责人也积极展开自救,主动找到了自己家乡的投资人,经过两个月的协商,汇昌公司主动腾出无效和低端用地空间给该投资人公司建造分公司,另一部分土地用于增资之后的生产运营。据了解,该投资人公司与汇昌公司有着相同的业务,身为该行业的龙头企业可以弥补汇昌公司管理、技术等方面的短板,而且该投资人还承诺继续留任现有职工,在保留原公司专利产品生产和经营的基础上,持续提升运营能力,将产品广泛投入到公建等领域。

通过反复考察和比较,最后选定该投资人加入汇昌公司,该投资人立即按照投资方案注入首批资金,汇昌公司完成了对所有债权的清偿。2023年6月30日,汇昌公司迎来重要时刻,宣州区人民法院裁定确认重整计划执行完毕。“现在公司已进入高速发展期,预计明年的销售额也将翻一番,未来还将继续加大投资,实现产线全面升级。”对新公司的发展,许勇根信心满满,“在法院、管委会的帮助下,我们企业自身实现了涅磐重生。为了不辜负当地政府和法院的付出,我们将更加努力,牢牢扎根于宣城,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新生力量,用持续增长的业绩回馈社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破产重整后的企业整装再出发,绽放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承办法官到汇昌公司开展案件回访


汇昌公司的涅磐重生,是宣州区法院通过破产重整化解风险,助力民营企业脱离困境、提质增效的成功范例,为宣城破产审判工作助力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宣州区法院将牢固树立“案案都是营商环境”的司法执法理念,继续发挥破产审判促进企业市场化、法治化的积极作用,搭建破产“府院联动”平台,统筹协调企业破产审判工作中的民生保障、财产接管、税收申报、资产处置、信息共享、信用修复、资产处置等具体问题,借助社会各界力量盘活低效资产,助力危困企业实现重焕新生,切实为当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优质司法服务。









 
来源:宣法研
责任编辑:陈梦